点击展开
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,多见于急性的、速度较快的失血,使机体有效循环急剧减少,而引起全身组织血液灌注不足,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,导致组织缺血缺氧、代谢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等。其病情凶险、变化快,极易导致患者死亡。一旦发生失血性休克,应立即进行处理,预防不良后果。
1、气管插管,使用1.0%异氟烷维持麻醉,接麻醉机机控呼吸。切开颈部皮肤与肌肉,分离颈动脉和迷走神经,找到颈动脉与颈静脉,用血管夹夹住颈动脉近心端和远心端,远心端用4号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结扎,松开远心端动脉夹。插入相应导管,颈动脉导管用于采集动脉血样及手术过程中的血压测定,颈静脉导管用于放血。从颈动脉导管快速放血至动脉收缩压50mmHg左右,放出的血液回收到含抗凝剂的塑料血袋中,通过继续放血或回输血液来维持血压。
2、 放血开始30 min后,开始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。
3、当动脉血乳酸和动脉血碱剩余达到标准时,采集静脉血样检测静脉血氧饱和度。(模型成功标准为动脉血乳酸9~11mmol/L,动脉血碱剩余<-12 mmol/L,静脉血氧饱和度<60%。。
收缩压(SBP)、舒张压(DBP)、平均压(MAP)、心率、体温、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(CRT)、脉搏血氧饱和度(SpO2)、动脉血乳酸(Lac)、动脉血碱剩余(BE)、静脉血氧饱和度(SvO2)、动脉血pH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(PCO2)、动脉血氧分压(PO2 )、血红蛋白含量(HGB)、红细胞压积(HCT)、休克过程中的放血量及回输血量。
抗休克药物药效的准确评估,由于采用多个指标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准,使本模型更加客观、准确地模拟了临床中患者进入失血性休克的状态,为我们下一步评价血液制品及血液代用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。实验模型和复苏措施和临床处理十分接近,可用于休克后器官功能的损伤即液体复苏效果等的研究。